前阵子听说爱奇艺副总裁郭又铨跑去投资了一个叫"幻想彩球人"的NFT项目,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爱奇艺自己搞的那个"寄生熊猫"Producer C项目。说实话,从结果来看,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相当惨淡——地板价跌到8美元,社交媒体半年没更新,简直比我的股票账户还惨。
记得去年爱奇艺在综艺节目里疯狂给Producer C打广告的时候,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这熊猫要是能火,我就去买一个。现在看来,幸好没买。国内大厂搞NFT就像老教授玩说唱,怎么看怎么别扭。
郭又铨这个人有点意思,从Netflix跳到爱奇艺,现在又跑去玩NFT。我查了下他投资的这个Imaginary Ones项目,地板价居然是Producer C的100倍,还跟HUGO这样的时尚大牌合作。这差距,简直就像小区门口奶茶店和喜茶的差别。
爱奇艺在Web3这事上挺矛盾的。CEO龚宇去年说要"冷静增长",结果转头就搞了一堆云影院、AR/VR、Web3的布局。像极了我们这些中年男人,一边说要减肥,一边半夜点烧烤外卖。
Producer C这个项目,爱奇艺当时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要打通内容、潮流和科技。结果呢?就跟我去年立的flag一样,坚持了不到三个月就凉了。现在官网上那些雄心勃勃的Web3计划,看起来就像是一份过期的新年计划书。
最近爱奇艺明显把重心转向海外了。6月跟Playbux搞的那个"看视频赚NFT"项目,虽然听起来像是把网赚和区块链硬凑在一起,但至少说明他们还没放弃。不过这种"边看边赚"的模式,总让我想起那些"走路赚钱"的APP,最后往往都是噱头大于实质。
现在回头看爱奇艺的Web3探索之路,就像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Producer C的惨淡收场,到高管转身投资海外项目,这些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在Web3浪潮中的集体焦虑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