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

币安学畅的机谈挑战人赵港大遇与时代在香创始长鹏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见解   来源:访谈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8月底的香港依旧炎热,但在香港大学的一间报告厅里,一场关于加密金融未来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演。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与港大副校长林晨教授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Web3领域的最新趋势,更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在这个新兴领域的独特位置。稳定币:从避险工具到金融新基建记得2017年那会儿,比特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赵长鹏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当时的币安用户不得不把币提到法币交易所变现,整个过程相当...

8月底的香港依旧炎热,但在香港大学的一间报告厅里,一场关于加密金融未来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演。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与港大副校长林晨教授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Web3领域的最新趋势,更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在这个新兴领域的独特位置。

稳定币:从避险工具到金融新基建

记得2017年那会儿,比特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赵长鹏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当时的币安用户不得不把币提到法币交易所变现,整个过程相当麻烦。引入USDT原本只是想给用户一个临时的避险港湾,没想到这个"应急措施"竟然成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逻辑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接收法币、发行稳定币,再反向操作赎回,这样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却成为行业最赚钱的赛道之一。我特别注意到赵长鹏提到的一个细节:BUSD在短短四年内市值就增长到了230亿美元,而这一切几乎没怎么投入复杂的运营资源。

最让人深思的是美元稳定币的"货币渗透"效应。1000多亿美元的USDT,90%以上的用户都在美国之外,这相当于为美元开辟了一条新的全球化通道。香港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推动离岸人民币或港币稳定币的发展,或许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RWA: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上链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万物皆可代币化",但赵长鹏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香港的房地产。虽然房价波动不小,但相比加密货币来说简直是"乖宝宝"。这种资产上链后很容易陷入"流动性陷阱"——交易量小导致价格更容易被操控,反过来又抑制了交易意愿。

相比之下,股票、债券这些已经高度数字化的金融资产反而更适合上链。但问题来了:美国尝试把股票代币化,结果发现代币价格和实际股价经常对不上号。这背后其实是监管身份不明的问题——代币化的股票到底算证券还是商品?

这里我特别赞同赵长鹏的观点:香港应该发挥港交所的优势,在RWA领域抢占先机。他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为例,如果没有腾讯、阿里,中国电商市场可能早就被亚马逊垄断了。同样的道理,如果美国率先实现股票代币化,其他地区就会陷入被动。

交易所之争:CEX与DEX的未来

谈到交易所这个话题,赵长鹏的观点相当务实。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求交易所为香港单独搭建"本地化系统"简直是天方夜谭。想象一下,一个交易所的基础架构需要十亿美元级的投入和数百名顶级安全专家,这样的重复建设对任何商业机构来说都不现实。

更现实的做法是香港吸引现有的全球交易所来合规运营,同时允许它们接入全球流动性。这就好像建地铁站,与其自己从零开始修一条新线,不如把现有的全球线路引进来,让香港成为Web3世界的一个重要枢纽。

关于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赵长鹏给出了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判断:5-10年内DEX的规模可能超过中心化交易所(CEX)。但他也承认,目前DEX的用户体验确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自己试过用DEX,那些合约地址和私钥管理对新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AI与Web3:未来经济的双引擎

最后谈及AI时,赵长鹏分享了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未来的AI Agent之间会产生海量的微交易,这恰恰是传统金融系统难以承载的。想象一下,你让AI帮你订酒店、管理资产、处理邮件,这些服务之间的结算如果都要通过银行系统,光是手续费就吃不消。

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一篇文章向10万个读者每人收费0.01元。在传统金融体系下,这种微交易根本不可能实现。但通过区块链技术,这样的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而且几乎不需要手续费。

赵长鹏预测,AI将推动Web3交易量增长1000倍以上。如果香港能在这个领域提前布局,比如建立适配AI的微交易框架,完全有可能成为"AI+Web3"的全球试验场。

整场对话下来,最打动我的是赵长鹏对行业发展速度的判断。8年前币安创立时,BNB涨了10000多倍;而现在看起来还很遥远的RWA、AI+Web3,可能转眼间就会爆发。香港如果能在这个关键窗口期把握住机会,或许真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Web3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数币指南   sitemap